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Advice to young scientists: 讀研究所的價值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第 81 期編輯手札)


編輯手札
張俊哲 (臺大昆蟲學系教授/本刊主編)

首先我要向各位同學透露一個祕密:近年來教授們聚在一起聊天,談到研究議題內涵的比重,恐怕遠不及對研究環境的抱怨。誠實而言,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聊天的過程中最常引起「共鳴」(或許用「嘆息」應更爲真確) 的話題,莫過於學生研究熱情的急凍和研究所報考率的急遽下降,特別是博士班的招生普遍不理想。許多報導將此一現象歸結為供需失衡,雖有過度化約問題之虞,卻也大致反映不景氣之事實。但令人感到憂心的是,某些近乎惟恐天下不亂的誇大報導,竟誤導不少年輕學子幾乎將「讀書無用論」視為真理。如此一來,到學校不過是集滿註冊章換畢業證書,在研究室待著不過是期待那張可幫助加點薪水的文憑。這應不是研究所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其實我反對少數研究生完全不以文憑為念,用近乎「自視甚高」之姿「做學問」,不在乎實驗進度控管和畢業年限。根據經驗,我還沒看過這樣的同學能在那個專業領域大放異彩。文憑應是能力的證書書,甚至是對所屬求學單位的一種認同證明。我常提醒同學:臺大的文憑只有三個月的效期,因為過了這段試用期後,唯有工作態度和能力能讓這張文憑保值,甚或升值。因此在求學期間如何造就自己應為當務之急,而我相信研究所的教育訓練對專業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應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有幾次我在學校餐廳用餐時看到有關碩博士生畢業即失業的報導一播再播,除了胃液分泌不正常,電視主播彷彿強迫同學們把「讀書無用」和「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論調連同口中的自助餐一起吞下去!若依他們的邏輯,只差沒說出「不讀書比較有前途」的結論而已。難道這真的是事實嗎?當然不是,而且我倒擔心這會成為同學們不認真求學及畏苦怕難的藉口。

本來選擇讀或不讀研究所本應取決於個人生涯規劃的自由選擇,絕不應以「好vs. 壞」的二分法來界定其價值。不過如果同學們沒有接收到正確中肯的資訊,很可能會作出錯誤的判斷,或以偏頗的態度面對研究生涯。容我直言,若執司高等教育的廟堂諸公亦對讀研究所的本質和價值認識不清,其進行之政策規劃和資源分配,很可能更加速扭曲研究所教育之良善本質。因此,當「等號 (=)」經常被綁架在高學歷和高失業率的中間,我們實有必要重新釐清念研究所的意義。我要再次強調:我們捍衛的是念研究所的價值,而非報考人數。這也是本期教學發展中心電子特刊的中心思想。

            我一時不察,以為碩博士班的考試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四、五月,致使本期電子報出刊時絕大多數的研究所都已結束,請大家見諒。希望這期特刊對今年入秋後想以甄試入學的考生,以及明年初應試的同學仍能有所幫助。回想二十多年前報考理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的動機,無乎想搭上生化分生的研究熱潮,以期成為生化科技新貴順帶光宗耀祖。然而在幾場慶功宴結束,開始進研究室做實驗後,才猛然發覺自己在半天即可讀懂的核酸純化和酵素水解反應,竟然做了半年還在掙扎!而且在家甚少做家事的我,一開始還真不習慣在研究室執行值日生勤務,活到二十幾歲才充份體會「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和「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之真諦,著實有不少之震撼和落差。或許是光宗耀祖的壓力讓我不敢中途而廢,但家母在我念碩士班一段時間後,即發覺我碗盤洗得比以前乾淨許多,只是不解我的洗法為何與她迥異?其實我僅將洗試管燒杯的那一套方法和標準完全套用於廚房而已!而我在服役與服公職時,將寫論文的訓練用於報告撰寫,竟換得不少榮譽假和嘉許。回首來時路,覺得何其有幸能經歷碩博士班的訓練,讓自己在面對挫折和危機處理的能力都有長足之進步,不僅在研究室當中受用,在研究室外的世界也受益匪淺。

非常感謝張典顯博士、謝豐舟教授、十餘位來自人文和自然背景的老師們能在百忙之中,貢獻寶貴的人生智慧,分享他們對於研究所訓練的洞見。當陸續收到他們的稿件時,我可以毫無困難地在他們的字裡行間找到相近的觀點:念研究所的價值之一,即在於經由論文的訓練學到一生受用的本領!原本以為上述之求學經歷僅為個人的感受,想不到和眾多老師的建言不謀而合。為了讓年輕讀者不要對我們產生倚老賣老的排斥,我特地請昆蟲所剛畢業的孫烜駿同學分享其成功經驗,也請科學研究計畫管理的修課同學提供看法,期待能引起年輕讀者的共鳴。


衷心期盼所有的努力能使念研究所的價值更加清晰地呈現和彰顯。至於那些報考人數、錄取率、報到率、就業率等議題就讓各層職司教育發展與經濟建設的負責人,以更負責的態度去傷腦筋。我們能捍衛和發掘的僅是不失焦的價值觀。(2015. 4.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