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抉擇 - 教學發展中心第 67 期編輯手札

 第 67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 (臺大昆蟲系副教授)


各位讀者大家好:
  因教學發展中心的電子報改版,在電腦系統上花了不少時間調整,轉眼間已有好幾個月沒有和大家聊天。雖然少了審稿和撰寫編輯手札的負擔,讓我稍感輕鬆,但心中總有一絲絲對大家的虧欠,覺得自己漸漸變成掛名的總編,請大家見諒!

  在過去四個月可能因為接待較多的國外學者,加上趕著申請研究計畫,幾場大宴小酌加上生活不正常的結果,使得體重多了好幾公斤。為了剷除身上的贅肉,我不得不恢復停滯已久的跑步運動,在操場上拖著長胖的身軀,對抗可怕的地心引力,忍受不斷地被超越的痛苦 (特別被那些看來比自己明顯年長許多人超越時,內心覺得最不安與無力)。不過最令自己欣慰的時刻,還是在跑完既定進度,穿越終點的那一剎那 -- 總覺得自己又活過來,也變得更健康。以上簡單向大家報告我的近況,也鼓勵大家多運動。在這裡順便和大家分享一個小心得:跑步最大的挑戰不在於跑步本身;對我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是否決定換上運動服和跑鞋,走向操場跑道的那五分鐘!

  一如往昔,每期電子報都會收錄精彩的新生書院演講。這次我們刊載生機系林達德老師的「準備倒數 126230400 秒」。林老師用這個聽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的題目,喚起大一新生正視大學四年 (總共有126230400秒) 對人生的絕對重要性。在演說當中,林老師提出精闢之建議,分享如何有效地善用時間與校園資源。對於大概還有一億秒才會出席畢業典禮的大一新生而言,林老師的講稿不啻是一份教大家如何克服被動學習與擘劃大學生活的最佳「教戰手則」;對於剩下數千萬到數百萬秒的大二至大四的同學,林老師所提「培養核心能力」、「做好時間管理」、「建立正確態度」、「不要忘了追求理想」等要項,正可作為自己檢討過去和展望未來的最佳的「檢驗點 (checkpoints)」。

  陳昭如老師的「培養獨立思考的法律人」雖然以法律系同學為主體對象,但讀者仍然可由陳老師的訪談內容學習到如何掌握獨立思考之要領。畢恆達老師有關塗鴉的演講,非常精彩地告訴大家什麼是「塗鴉的歷史」以及「塗鴉的心理學」。某程度而言,我覺得愛塗鴉、敢塗鴉的人都較一般人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行動力。我雖在小學時曾拜師學畫,也僥倖得了幾個小獎,要我在公共場所的牆壁上作畫,一來顧忌寶刀已老,會畫得太難看,二來想到可能會被發達的防盜錄影機拍到,因此塗鴉對我而言簡直是個幾乎不敢嘗試的壯舉。然而,讀者們可由畢老師的文章掌握到塗鴉的本質與發展。在讀完本篇之後,相信下一次您再看到塗鴉的文字或圖案,會有不一樣之鑑賞力。

  若您不塗鴉,也可嘗試用「Illustrator」這個軟體畫出自己喜愛的圖案!江冠儀設計師的「教您輕鬆用 Illustrator 描繪教材圖片」可提供您詳盡的操作指引與秘訣,把 Illustrator 繪圖的功能充分發揮。郭怡葳小姐的「電子互動教學工具應用」一文報導本校實施即時反饋系統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IRS的近況與成效,也希望更多的老師能利用 IRS 來促進課堂師生與同學之間的互動。我覺得這種能讓同學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可對教學議題盡情「按讚」的IRS,的確可大大活絡課堂之學習氣氛,老師也不再因為同學不敢公開表達意見 (好像想畫畫,卻又不敢塗鴉那種感覺) 的沉默,上課情緒受到了打擊 (本人正是如此!)。

  最後,希望教發中心電子報爾後可以不致因為電腦系統的關係,或因主編的懶散而嚴重拖延出版的時間。其實寫編輯手札一向是我最享受的一件事,但最嚴重的挑戰就是……遠離電腦網路、拿起紙和筆這短短幾分鐘的抉擇。這如同穿跑鞋、上跑道永遠是我跑步運動的最大挑戰。也希望下一次和大家聊天時,能帶給大家減肥成功的好消息!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音樂與分生:DNA 雙螺旋 vs. 莫札特雙提琴協奏曲

分子生物學與音樂似乎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不過我們的想象力卻可把他們最美妙之處聯結在一起。多年前我的一位好友告訴我:小提琴和中提琴的旋律在莫札特的交響協奏曲 K364 (雙小提琴協奏曲 K190)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K364.Concerto for 2 Violins K190) 中,有如 DNA 雙螺旋那樣優美地纏繞在一起。我除了深表贊同與欽佩,也愈來愈覺得 DNA 雙螺旋間那麼多波瀾壯闊的分子事件,其精妙、優美、精準好似莫札特的旋律那樣的流暢迷人,卻又難以ㄧ時參透!

Youtube 參考網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y5hvm7h5wk&feature=relmf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zMu8si_YYQ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苦練" 、 "自律"、“霸氣" -- 做好分生實驗的秘訣:鈴木一朗給我們的啓示

(圖片來源:PChome)
鈴木一朗一直是我非常敬佩的運動員,我喜愛觀賞他打擊與守備的美技,以及在球場上每一分每一秒全神貫注的眼神與專業態度。他的成功,是 "苦練" 和 "自律" 的最佳註解。不僅是棒球這兩個要素應是各行各業成功的不二法則

某些同學把研究工作視為畏途,尤其是把從事分子生物學 (含生化) 的實驗當做苦差事還沒有做實驗就覺得好累,開始做實驗就覺得很可能會失敗。我經常觀察到同學為了完成專題或學位論文,不得不在實驗桌前拿著微量滴管 (pipetman) 把操作程序規定的步驟走過一遍又一遍,但就是缺乏窮究加每一個試劑、進行每一程序背後的理由,甚至把分子生物學 (molecular biogy) 譏笑為微量滴管學 (piptology)結果把實驗成功當做手氣順,把實驗失敗歸咎運氣不佳或老師和學長姐的指導有問題。當然為數不低的同學更甚少具備 “我下一次一定要做得更好" 的專業決心。這點,我把它稱為 “霸氣"

毫無疑問,我認為 "苦練" 、 "自律"、“霸氣"  為做好分生實驗的秘訣。還在徬徨的同學請參考鈴木一朗成功的故事:

鈴木一朗:完成夢想 就是累積微不足道的小事!

鈴木一朗走上打擊區之後,球棒九十度向上,筆直的右手臂直接對著投手,右手腕轉動球棒三次,像日本武士一般精準,這個動作他重複了二十一年!


「如果大家認為不努力也有成就的人是天才,那我不是天才;如果努力之後完成一些事的人被稱為天才,我想我是天才。」鈴木一朗說。

(更多資訊請參閱: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content.aspx?a=W20120803877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1118&f_ART_ID=404929)


然後,想像自己是 “分生一朗",懷抱 "苦練" 、 "自律"、“霸氣"  的精神走向實驗桌,以超專業與敬業的態度將實驗做出來!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Inspire a generation (激勵一個世代); Inspire the next generation (激勵下一個世代).

在臺灣社會我們最不缺的就是充斥於各式傳媒 ,以及潛藏於各網路角落的負面消息。久而久之,年輕人對未來失去了盼望。本次奧運的精神 "Inspire a generation" (激勵一個世代) 正好提醒我們 (特別是教育工作者) 不要忘了常常給與年輕人正向鼓勵,使他們願意在精神廢墟中重建願意奮發向上的熱情。或許,"Inspire the next generation" (激勵下一個世代) 更是我們該做的!



(Screen shot from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London 2012)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教學發展中心第 66 期編輯手札 (June 2012): You Raise Me Up


第 66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生物科技研究所)
大部份的蚜蟲在臺灣以孤雌生殖胎生的方式產下後代,因此我們經常可看到剛生下來的蚜蟲寶寶大多
環繞在蚜蟲媽媽的周圍。雖然小蚜蟲須自行吸食植物汁液長大,但牠們好像喜歡跟著蚜蟲媽媽,較少
有脫隊落單的現象。小蚜蟲似乎不斷地發出 “You raise me up” 的訊號,而蚜蟲媽媽也似乎聽到了
(圖:吳士緯;文字:張俊哲)

「When I am down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當我失落低潮,哦!我的靈魂是那麼地疲憊;
When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
當困難來襲,我的心是那麼地力不能勝;
Then, I am still and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
然後,我會在寂靜中佇立等待,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直到你來,坐著陪我片刻。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你鼓舞了我,使我終能站立山頂,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你鼓舞了我,使我能走過狂濤,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我變得剛強,當我靠在你的肩膀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因你的鼓舞,我超越了自己。」

摘自 "You Raise Me Up"  (Rolf Løvland 作曲;Brendan Graham 作詞)

        這是我最近經常聽的一首曲子。因為它的旋律優美,歌詞又感人,讓我重新體會什麼叫做「觸動心弦」。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也可能是看似最平淡的一句,正是: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直到你來,坐著陪我片刻)”。我之所以被感動,因為它提醒了我在過去的歲月中,因著上帝、家人、師長、親友、同學的不離不棄,使我在面臨求學與人生的難關,能夠重拾勇氣,走出死蔭幽谷。猶記得多年前父母曾十分憂心我在高中時期的讀書狀況,對於我一落千丈的成績時感束手無策,直到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他們強掩不住的愁容。我的問題不在於不認真,而是想認真讀,卻讀不懂,到最後甚至陷入不知道為何要認真讀書的困境。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讓我仍願意回家,勉為其難拿起書本的最後動力,就是父母無怨無悔的陪伴。我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們端到我桌上的一碗飯、一碗麵,那樣的動作,竟可轉化為我僅存的勇氣,使我在隔天的學習挫敗中不致陣亡。


       正因自己曾體驗陪伴成長對生命所產生的正面力量,所以我對郭宗杰教授的演講 (「打造優質的實驗室文化,塑造科技「人」的價值」) 特別有感。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科研環境中,我們已經習於由發表論文、贏得獎項、以及爭取到研究經費為成就感的主要來源。然而,郭老師卻提醒我們這些學術戰利品不是我們學術生涯的全部;反之,用心指導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既會做研究又具備良善的人格,方能在學術生涯留下比「戰利品」更重要的「勳章」。


       本期電子報還收錄郭瑞祥老師的訪談 (「以課堂實踐管理精神」)、陳忠五老師在新生書院的演講 (「認真看待每一件事」)、以及廖本全老師針對臺灣環境變遷的演說 (「走進臺灣環境現場-你的參與,決定你未來的生活環境」) 等三篇精采文章。我原本以為管理精神只適用於工商企業,課堂之組成相對單純許多,那需要用到管理的技巧與策略?然而郭老師卻以「教學:給學生最好的禮物」作為總結,使我領悟到若無奉獻的心志,再好的教學方法與課程安排都將無法感動學生,使他們願意投注心力來學習,更遑論他們會回應陳老師「認真看待每一件事」的叮嚀,以及參與廖老師所大聲疾呼的環保議題。


       如此看來,從實驗室、教室、到環保的現場都需要老師們以愛心來陪伴同學們成長,才能一代接一代地培育出願意學習和樂於助人的棟樑之才。我相信某些「學術孤兒」也能單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變成「學術巨擘」,但只怕少了老師的愛心與指導,有更多的「學術孤兒」發憤圖強不成,進而遠離實驗室與教室,更遑論會去關心同胞與環境。我曾聽過學生抱怨過老師的學識不夠淵博、爭取研究經費績效不佳、授課表達不夠精彩,但我尚未聽過學生抱怨某位老師太有愛心與太有誠意教學。我們用心陪伴他們成長,就是最大的鼓勵!


       希望讀者們會喜歡本期的電子報,也預祝大家暑假愉快!
張俊哲
2012 年 6 月 6 日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教學發展中心第 65 期編輯手札 (April 2012) - Know Yourself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各位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的讀者:大家好!

    三月下旬我率領研究生赴日參加研討會,學習如何將蟋蟀轉化為模式物種 (model organism),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蟋蟀身上找到原始昆蟲胚胎發育的奧秘。簡而言之,就是把「鬥蟋蟀」裏邊的主角由賭場拉至學術殿堂。會議期間我們遇到來自德國的席格福瑞‧若斯博士 (Dr. Siegfried Roth),一位蜚聲國際的昆蟲發育生物學家,其著作常見於頂級學術期刊,我也經常把他有關昆蟲體軸研究的論文推薦給同學們。行前同學們知道得以親眼目睹學術大師,都頗為興奮,我也順勢鼓勵他們主動接觸,和若斯博士討論實驗。不過學生們都對我的建議持保留態度,覺得自己的程度和大師相距甚遠,深怕一對談就會窘態百出。
    身為指導老師和領隊,我只好親自上場,先在歡迎酒會趨前致意,從學術界共同的友人聊起,接著分享彼此之研究近況,在幾乎沒有酒精催化的情況下,他便欣然接受我們的邀請,在大會第三天下午的空檔,和我們研究室進行長達兩小時的晤談。令人欣慰的是,我的研究生們事先做好了的充足的準備,使討論進行得很有效率,而若斯博士精闢的見解,時而令人茅塞頓開,時而令人拍案叫絕,令我們感佩不已!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若斯博士對昆蟲胚胎背、腹體軸的建立是那樣地熱愛,彷彿他不論吃飯、睡覺、工作、走路都一直在想昆蟲的背部與腹部是如何形成的。好幾次我將話題延伸至其他的發育事件,但立即又被他的「背部和腹部的熱情」拉回,繼續和他熱烈地討論哪些基因可能參與背、腹體軸的建立。
    在結束討論返回住處的路上,學生們和我的共同話題都集中在:為什麼若斯博士那麼喜歡研究背腹軸的形成?用「熱愛」這兩個字來形容都還稍嫌不足!我們走了二、三十分鐘,依然討論不出個所以然。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若斯博士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那麼地喜愛這項研究。反觀自己,雖然在學生心目中還算「看起來相當熱愛」昆蟲體軸研究的學者,但比起若斯博士,自己僅能算是坐著鼓掌的觀眾,而他才是拿起螢光棒揮舞、又唱又跳的粉絲。那麼,我們如何能激發如此高昂的學習熱情呢?本期電子報所收錄的兩篇文章或許可提供我們一些良方:
在苑舉正老師於 100 學年度新生書院的演講專文中,他大聲疾呼 “Know yourself"(瞭解自己) 的重要性,闡明如果一個人不能瞭解自己,或更貼切地說,不去「努力地瞭解自己」,那麼就算置身於教育資源豐沛的環境也會茫然失措。苑老師直指,同學們的盲點在於低估瞭解自己的難度與重要性,習於由師長父母替自己做決定;由於沒有真正探索內心深處的愛與不愛,導致學習動機低迷。苑老師令人激賞的觀點在於:「主動學習」為瞭解自己的關鍵。的確,有數不少的同學正以「還不夠瞭解自己,以致無法主動學習」做為怠惰的藉口,以致陷入倒果為因的惡性循環。在另一篇文章,范雲老師分享如何藉由主動設定討論議題、形塑討論社群的過程,成功地激發同學們求知的熱情與動機。因為同學們的主動出擊,使得他們更加 “Know themselves”。這不啻印證「主動學習」對於 “Know yourself"的重要性;而且 “Know yourself” 才會使一個人的熱情心甘情願地被點燃!
    其實郭宗志教授建議老師們在指導研究生時要 “Aim High”,意即引導學生從事具有高度、影響深遠的題目,正是激發學習熱情的良方。不過他也承認此法大多適用於較主動學習的研究生。對於學習動機較弱的學生,他主張先 “Accept Low”,意即先讓同學們從事較簡單的研究主題,一步一步地建立起自信,當成就感累積到某個程度,研究的動力則會愈來愈強。由此看來,主動學習的執行者固然是學生,然而老師卻扮演「培養主動學習態度」的關鍵角色。因此,老師們可不能讓NTU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國立臺灣大學的英文縮寫) 被戲稱為“Nobody teaches you"的玩笑成真!另外所收錄的其它兩篇文章,包括賴慧玲小姐的「批判思考-技巧篇下」和劉承慶律師關於數位教材智慧財產權的大作,請讀者們以「主動學習」的精神好好研讀,期待在您身上發揮 “Know yourself better” 的作用。
    最後,我希望明年初再遇到若斯博士時,可以向他請教他的指導教授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 (1995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是如何激發他的研究熱情。或許 “Know yourself better"真的是正確答案。屆時,再向各位讀者報告詳情。
張俊哲 2012.4.13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將心比心:讀通生物學的秘訣 (動物明星秀推薦序)


            讀國中時,生物算是我較拿手的科目,常常可在大大小小的考試名列前茅。不過當時內心有個陰影,總覺得生物好像是「理科中的文科」,既沒有方程式,又幾乎無數學演算,考贏同學也只能算是自己較用功,靠死背記熟一些名詞,頗有勝之不武的感覺。上了高中後,雖然力圖振作,想維持住國中生物成績的榮景,無奈要背的名詞暴增,實在力不能勝,僅能在及格的邊緣徘徊。許多數學和物理成績優異的同學也因讀不懂生物,厭煩要背太多名詞,而和生物漸行漸遠。我因數理成績平平,又不敢轉讀文史,只好苦撐待變,留在要考生物的第三類組。我相信和我有類似遭遇的同學,應不在少數。

事隔近三十年,我早已忘記曾背過些什麼,不過我還一直保存著當年的高中生物教科書,它們現在和幾本舉世聞名的生化、細胞、分子生物等教科書並列在我的研究室書架上。我捨不得丟掉它們,倒不是它們的內容有何獨到之處,只因為我捨不得丟棄曾經努力過的痕跡,還有那既苦澀卻又令人珍藏的青春記憶。翻開之前讀過的章節,看著那密密麻麻的藍線、紅線、螢光筆所畫過的字句,驀然回首,竟有著卡謬「輕輕的撫摸傷口,竟也成為一種樂趣」的釋懷──還好!我不用再考聯考了;而且,我沒有離開生物、變得喜愛生物、也在進行生物相關的教學研究工作!

但這並不代表我一考上臺大馬上開竅,在生物學的成績突飛猛進。記得在大一的時後,我仍然在背一大堆的英文專有名詞,常常覺得古代的生物學家故意創造許多艱澀的辭彙,好以折磨後生晚輩為樂。有幸的是,大學生活較高中自由許多,有機會按自己的步調念書。雖然原文書的英文令人生畏,但硬著頭皮接觸後,卻逐漸發現遠在千里之外的作者真是厲害,竟然可把我之前的恐慌、念不太懂的生命現象有條有理地解釋得清楚,不僅保有「Bio(生命)」,也兼顧「Logic(邏輯)」,真真正正地還「Biology(生物學)」一個公道,也讓我常常享受茅塞頓開之樂。

雖然,現今國高中的生物教科書已比當年我所用的版本好上許多,在印刷與內容編排上均有長足進步,但就我觀察,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熱情卻沒有明顯提昇。明明是很有趣,足以令人嘆為觀止、甚至熱血沸騰的生命現象,許多同學僅用腦中「記憶暫存空間」硬塞,考完了就自動「Delete(刪除)」。其實大學生也好不到哪裡,買了原文教科書後便束之高閣,只讀上課的投影片講義,應付考試完以後講義立即資源回收,教科書以網拍處理。到底我們的生物學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個人認為與生物的「距離感」是一大問題,原本是探討活的生命,卻用死背死記的方法去接觸,難怪感受不到箇中樂趣,讀了也不見得懂。

坦白說,當「宇宙光」出版社和我連繫,請我審訂《動物明星秀》時,我正在為研究計畫忙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想好理由說不,只好先答應,再以拖待變。沒想到,拿到稿件讀了幾分鐘後,就被作者的妙筆生花吸引,覺得書的內容比研究計劃更有趣。作者以第一人稱 (或第一「動物之稱」) 的寫作手法,融入每個「動物明星」的角色,將該動物的行為、形態、生理等現象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完完全全讓動物的相關知識和你我之間「零距離」。或受限於教科書既有的風格與框架,我不敢奢望我們的生物教科書能用如此生動的方式描述生命現象,但如果我們能「將心比心」,想像自己是書中那隻小丑魚、招潮蟹、竹節蟲、北美馴鹿……,或是教科書中提到的大腸桿菌、酵母菌、果蠅、斑馬魚、小鼠等模式動物,甚至是某個基因、某個蛋白質,我們念起生物自然帶勁許多。作者在書中所呈現的思考與表達方式,不啻是消除學習生物恐慌症和厭煩症的一劑良方。

由於出版社先寄文字稿給我,過了些時日才將圖文並茂的初稿補上,因此我在讀大部分的章節時,是處於無圖可看之狀態。然而,這幾乎不影響我閱讀之樂趣,可見作者文字功力之深,足以讓動物的活力躍然紙上。不過就在我看到一張張手繪的精美附圖時,我好像看到了電影版的「動物明星秀」,有著「3D」的震撼。相信讀者也會有驚艷之感,對這些插畫愛不釋手。雖然,這不是一本動物學教科書,但作者卻非常用心地在每個「動物主角」結束後,設計幾個看似簡單溫馨的題目,除了點出最精華的內容所在,更一而再、再而三地喚起我們保育動物的良知。作者為保持全書活潑生動之筆觸,刻意不在題目中提到嚴肅的保育專有名詞,但卻能精確地誘導讀者,省思環境日益惡化對動物棲地所造成之迫切威脅,誠屬難能可貴。

在沒有「距離感」的閱讀旅程,我深信讀者們一定會被作者的熱情,或者是那一個個主秀動物背後的奧秘所深深吸引。特別希望年輕的讀者在閱讀本書後,翻開生物教科書的動力大增,在研讀生物新知時,好像迫不及待記住偶像明星的各項資料,自然而然地生物學就不再是一門強記死背的科目!

Have fun!

                                                                                                                            張俊哲 謹誌
                                                                                                                            2012 2 17
(PS. 附上本書插畫畫家 Toby 之網址:http://blog.sina.com.tw/tobydesign/article.php?pbgid=505&entryid=619518,非常值得一逛!)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教學發展中心第 64 期編輯手札 (March 2012) - Team Chemistry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看了二十幾年的美國職籃 (NBA) 比賽,我從來沒有因為紐約尼克隊 (New York Knicks) 的輸球而難過;相反地,倒是記得有幾次因為自己喜愛的球隊痛宰了他們而感到高興。然而就在過去這一個月,我竟然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尼克的球迷,就算犠牲了睡 眠,也想多看幾分鐘的越洋轉播。這一切的轉變,只因林書豪 (Jeremy Lin) 是尼克的一員。

    上個月編輯手札發稿時,林書豪正展開他的七連勝之旅。不過,就在 “Linsanity” (中譯:林來瘋;林爆發) 正式成為英文單字,以及林書豪榮登時代雜誌 (TIME) 的封面後,尼克的戰績開始下滑,最近的六連敗更是讓他們晉級季後賽的征途蒙上重重陰影。雖然林書豪的攻守數據依然 “亮麗” (常有得分、助功都達雙位數,加上幾次的抄截),但整個球隊的防守能力極不穩定,總給對手有機可乘,可在某一節將比數拉到 15 分以上的差距,種下輸球的主要敗因。我在此無意加入愛國球迷的陣線,對尼克兩大球星安東尼 (Carmelo Anthony) 和史道得邁爾 (Amare Stoudemire) 近期歸隊後的防守表現做進一步的評論,因為那無助於尼克的戰績;若真的要幫尼克隊與林書豪,個人建議不如將批評直接 e-mail 給該隊總教練,都比在網路上大打口水戰來的有意義。倒是球星雲集的尼克隊接連輸球,讓我聯想到最近 雜誌公佈「三千大企業決策者最愛的大學畢業生」排名,成功大學一舉擠下了五連霸的臺大。我不禁擔憂:難道好學生雲集的臺大也像財大勢大的尼克隊一樣走下坡 了嗎?

    其實單一年的排名下降並無需大驚小怪,但其中的各項指標的績分評比卻令臺大人忽視不得:在「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抗壓性高」、「專業知識 與技術」、「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國際觀與外語能力」、「創新力」及「融會貫通能力」等八項指標,臺大雖勇奪其中五項的第一名,但在「抗壓 性高」這項卻落到第三,在「團隊合作」方面更是掉到五名外。或許這個由本土雜誌所做的排名沒有引起臺大人太多的注意力 (大家好像比較關注臺大是否能進世界百大),但是企業界對臺大畢業生抗壓性與團隊合作能力所發出的警訊,正和近幾年我所觀察到同學們在校的表現不謀而合。 而且,就抗壓性與團隊合作的表現欠佳來說,臺大與尼克這兩個名校、名隊還真的有點像。

    只不過尼克隊可在期中交易截止前將表現不力的球員換掉,並且補上新球員,使得球隊擁有更強的「即戰力」。臺大做為一個教育單位,春風化雨都來不 及了,怎能像 NBA 一樣靠重金在短時間內改善體質。因此,我希望教學發展中心的電子報能繼續扮演啟迪學習、提昇心靈、培養格局的重要教學媒體平台。我們不怕臺大收到許多從小 到大習慣於考高分但不耐挫折的學生,我們只怕抗壓性不佳、自閉於網路虛擬世界的學生鼓不起勇氣求救於老師和同學。如果,連最後的一滴勇氣都蒸發,其實只要 稍稍克服 “宅男宅女” 的 “最大靜摩擦力”,將指尖所控制的滑鼠點至教學發展中心的網站,即可和許多位老師、助教們的熱情與鼓勵相聯結,把耗損的勇氣和智慧補回來!例如,本期林依 依老師 (大氣學系) 以微婉但毫不保留地方式,分享從念大學到取得博士學位的心路歷程 。我簡直不敢相信一位屢獲大獎肯定、學術表現如此亮麗的女科學家,竟然曾經被指導教授批評為不適合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林老師的故事,不啻是另一個 “Lin-sanity”!在這篇文章未正式刊載前,我已經將原稿迫不及待地 e-mail 給實驗室的每一位同學和導生,深怕他們一旦錯過這篇文章,將錯過許多關鍵的學習良方。還有周瑞仁老師 (生機系) 分享他為什麼要用一個特例貫穿許多專業課程,以及他為何要請同學上台把較艱澀的內容重覆講解的原因,都是得來不易的歲月粹鍊與經驗。我們何其有幸,只需輕 輕地移動滑鼠,在數秒內按下電子報的網址,即可和林老師、周老師,還有其它許許多多的作者進行心靈交流。

    最後,容許我再用個籃球的例子結尾:

    很多球評與球迷都把林書豪比喻成年輕時的納許 (Steve Nash) 和基德 (Jason Kidd) 這兩位超級明星控衛,我個人倒是覺得他的球風比較像已經退休並獲名人堂肯定的前爵士隊控衛斯托克頓 (John Stockton),因為他們兩位的傳球助功都比納許、基德的風格來得樸實些。很可惜的,斯托克頓有位得分、防守都兼顧得宜的隊友馬龍 (Karl Malone),以成就該隊稱霸西區聯盟的輝煌記錄。但是林書豪目前的隊友好像只對得分較有興趣,常常 “忘了” 認真防守。的確,一個好的球隊必需有人擔負助攻、防守之重任,而不是只求個人得分數據的亮麗。同樣地,當企業界對臺大畢業生的 “抗壓性” 與 “團隊精神” 發出警訊時,我們自應趕快自我反省,在校園中形塑一股相互鼓勵扶持的學風,提供同學可以勇於面對學習軟弱的空間,使得同學能坦承地對症下藥、止血療傷,進 而能彼此鼓勵、一同向上提昇。這樣的學風,好似一個籃球隊擁有令人稱羨的 “Team Chemistry”!

    如果你問我有沒有一劑良方,可讓臺大人在短時間內就可大幅提昇抗壓力與團隊精神,我必須誠實地說:我沒有。但我深信只要有更多的同學將教發中心 電子報的網站設為「我的最愛」,甚至在讀完文章後願意討論分享,或直接用 e-mail 與那些滿腔熱忱的作者 (講者) 進行對話,那些懼壓與自私的陰影,總不會一直強大地盤據在臺大的天空。(張俊哲)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找尋臺大的生命力 - 台大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第 63 期編輯手札

第 63 期編輯手札

文/張俊哲副教授 (臺大昆蟲學系)
在寒冷陰雨的冬天,小菊花在農化新館頂樓的水泥
磚塊夾縫中「突圍而出」,展現強韌的「台大生命力」。
照片來源:莊榮輝教授。
各位電子報的讀者:大家好!新春愉快!

只要和我熟一點的朋友、同事、以及上過我一些課的同學大概都知道我是籃球迷。在課堂上,我總愛用美國職籃 NBA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的經典賽事為例,鼓勵同學們要培養「逆轉勝」的心理素質,同時要養成良好做學問的基本動作,以便在研究的困境中突圍,克服實驗的瓶頸,獲取重要的成果。

雖然每次我在介紹這些賽事時都有不錯的迴響,自己更是熱血沸騰 (盯著超大螢目看球,又充當球評,真是過癮!),然而我也注意到同學和這些球員之間存在著距離感的問題。例如,有些球員的成名之役發生在同學們還沒有出生 的年代,或是還不知籃球為何物的年齡,自然感受沒辦法那麼深刻。但是這些疏離感在未來即將大幅降低。因為最貼近我們的例子就誕生在過去這三天的 NBA:紐約尼克隊 (New York Nicks) 的菜鳥球員林書豪 (Jeremy Lin),同時也是 NBA 首位台裔球員。他原本是球隊中毫不起眼的替補,竟然連續兩場球賽勇奪 25 與 28 分,幫助戰績低迷的尼克隊連勝!林書豪在一大群肌肉棒子的敵隊球員中殺進殺出,不僅讓在場的紐約客嘖嘖稱奇,也讓我再次對「生命力」的展現有新的體會—原 來,「勇敢」可以戰勝「勇猛」。

這一期的電子報以「找尋臺大的生命力」為主軸,希望在過年後提供大家找到奮發向上的柴火,可以在新學期重燃生命的熱情。首先登場的是齊肖琪老師 在新生書院的演講,她以「如鷹展翅」為題,鼓勵大一同學從誠實地面對自己出發,在四年的求學期間透過主動、積極、踏實的學習,對未來的人生規劃奠定重要的 基礎。雖然齊老師在講稿中沒有出現「鷹」字,她的演講實與老鷹生命力的展現喻意相聯。據悉老鷹在一生會換毛數次,其中的一次必須先背負沈重的舊毛飛至高處 山頂,在隱蔽的巢穴中將羽毛一根一根地拔除,俟全部羽毛剝落,新的羽毛才開始長出,歷經近五個月的蟄伏後,才有辦法重新遨翔於天際。因此,齊老師勉勵大一 同學須誠實地「自剖」,好似老鷹自行啄下舊羽,雖然過程艱辛,卻是將來以新羽展翅上騰的必經歷程!唯有揮別沈苛,新生命才有茁壯的空間。

林雨德老師的訪談記實,可使讀者感受到林老師在課堂上充沛的生命力。不論是精進學生核心能力的策略、保持學生高度注意力的技巧、或是研發更有創 意的互動方式,在訪談稿當中可我們都可 “看見” 他的用心,而「用心」正是教學生命力的泉源。當然,生命力的展現不僅是「感性」層面的呈現,也需「理性」層面的規範,若僅有感性而無理性,易淪為五分鐘熱 度。學習促進組賴慧玲小姐的大作「批判思考-態度篇」,正可提供我們在進行理性分析時應具備的要領,讓生命中的感動不致突變為衝動,使得生命力的展現有正 確的出口。

生命力的展現也需要互動,使得生命更加活潑。梁仁楷博士和呂宗學教授在「電子互動教學論壇」的文章當中,和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利用「即時回饋系 統」(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IRS) 讓同學們在上課時和老師保持高度的互動,進而去除表達意見的心裡障礙。雖然我還沒有實際用過 IRS 的經驗,不過我親眼目睹同學們一語不發,大眼瞪小眼,以致於瞌閉雙眼的經驗可說是相當豐富。坦白說,「沈默」和「昏睡」足以澆熄我絕大部份的教學熱忱—當 我莫名其妙地被打擊,我可以感受我的生命力迅速地下降,好像只有下課的鐘聲能稍微地解救我。若和我有相同感受的老師,或許我們應該試試 IRS,看能不能達到「I Rock (搖動) Students」的效果。在本期「數位修煉」專欄,胡秋帆小姐會教大家如何使用Photoscape,使昏暗的古堡煥然一新,或使得看來膚色不太健康的 baby 變成健康寶寶。當然這都是改善圖片前後鮮明的對比。在此絕非鼓勵讀者以 Photoscape 篡改實驗數據,其目的是如何利用這個軟體還原按下快門那一瞬間,生命中最美好、最真實的一面。這也是生命力的呈現,不是嗎?

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找尋臺大的生命力,找回臺灣的生命力!

俊哲 敬上